“如是,舍利弗!是诸菩萨种种方便成就众生,皆悉令得住于佛法。所以者何?舍利弗!
若除如来智慧,更无余乘而得度脱到于涅槃,以是义故名为如来。所以者何?如如来说如如
之法,即如觉知此法,名为如来;知诸众生种种欲乐而悉示现,名为如来;成就一切诸善根
本,断于一切不善根本,名为如来;能示众生解脱之道,名为如来;能令众生远离邪道示现
圣道,名为如来;说诸空法显现空义,名为如来;一切众生有种种识种种欲乐,随其所乐示
解脱道,名为如来。诸凡夫等妄想疑惑,能使觉知非真实法,诸菩萨等于诸法界不生动转,
如幻众生皆令解脱,次第当到趣于道场。
“又,舍利弗!在家菩萨应修二施。云何为二?一者、财施;二者、法施。
“又,舍利弗!出家菩萨柔和无瞋,应修四施。何等为四?一者、纸;二者、墨;三者、
笔;四者、法。如是四施,出家之人所应修行。得无生忍诸菩萨等,当应修习三种布施。何
等为三?王位布施、妻子布施、头目布施,如是三种名为大施名极妙施,得无生忍诸菩萨等,
应修如是三种布施。”
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菩萨不应畏欲恚痴?”
佛告舍利弗:“菩萨有二大犯。何等为二?因于瞋恚愚痴犯戒名为大犯,因欲犯者名为
小犯,难得除却。因瞋犯者名为大犯,易可除却;因痴犯者亦名大犯,亦难除却。以何等故,
爱为小犯难得除却?爱能增长生死枝条亦为种子,以是义故小而难却。因瞋犯者堕于地狱、
畜生、恶道,速疾能为心作障碍,易得除却;因痴犯者堕八大地狱诸大苦处,难可解脱。
“又,舍利弗!若有菩萨犯于初戒,于十众前以正直心殷重忏悔,故犯戒者于五众前,
以正直心殷重忏悔;手捉女人眼见恶心,或一人或二人前,以正直心殷重忏悔。
“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,犯于女人、或犯男子,或故犯、犯塔、犯僧,如是等余犯,
菩萨应当三十五佛边,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。忏悔法者: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
“南无释迦牟尼佛、南无金刚不坏佛、南无宝光佛、南无龙尊王佛、南无精进军佛、南
无精进喜佛、南无宝火佛、南无宝月光佛、南无现无愚佛、南无宝月佛、南无无垢佛、南无
离垢佛、南无勇施佛、南无清净佛、南无清净施佛、南无婆留那佛、南无水天佛、南无坚德
佛、南无栴檀功德佛、南无无量掬光佛、南无光德佛、南无无忧德佛、南无那罗延佛、南无
功德华佛、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、南无财功德佛、南无德念佛、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、南
无红炎幢王如来、南无善游步功德如来、南无斗战胜如来、南无善游步如来、南无周匝庄严
功德如来、南无宝华游步如来、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如来。
“如是等一切世界,诸佛世尊常住在世,愿诸世尊慈哀念我,若我此生、若我前生,从
无始生死已来,所作众罪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若塔、若僧、若四方僧物,若自
取、若教他取、见取随喜。五无间罪,若自作、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十不善道,若自作、
若教他作、见作随喜。所作罪障,或有覆藏、或不覆藏,应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诸余恶道,
边地下贱及弥戾车,如是等处所作罪障、今皆忏悔。诸佛世尊当证知我,当忆念我。
“复于诸世尊前作如是言:‘若我此生、若于余生,曾行布施或守净戒,乃至施与畜生
一揣之食,或修净行所有善根,成就众生所有善根,修行菩提所有善根,及无上智所有善根,
一切合集挍计筹量,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所作回向,我
亦如是回向。’
“众罪皆忏悔, 诸福尽随喜,
及请佛功德, 愿成无上智。
去来现在佛, 于众生最胜,
无量功德海, 归依合掌礼。
“如是,舍利弗!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,思惟如来所有功德,应作如是清净
忏悔。菩萨若能净此罪已,尔时诸佛为其现身,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,成就愚惑诸众生故。
菩萨于诸法界心不动摇,而诸众生等有种种欲乐,随其所乐皆能度脱满其所愿。菩萨若入大
悲三昧,能示现入地狱、畜生诸余恶道;菩萨若入大庄严三昧,现居士身成就众生;菩萨若
入妙胜三昧,能现转轮王身成就众生;菩萨若入晃曜三昧,能现释梵上妙色身成就众生;菩
萨若入一心三昧,现声闻形成就众生;菩萨若入清净不二三昧,现辟支佛形成就众生;菩萨
若入寂静三昧,能示佛身成就众生;菩萨若入诸法自在三昧,随诸众生种种欲乐,现种种形
而成就之。
“又彼菩萨或现释身,或现梵身,或时示现转轮王身,皆为成就诸众生故,然此菩萨于
诸法界而不动转。所以者何?虽随众生种种欲乐现种种形,而此菩萨不得己身及与众生,而
随众生现种种身。
“又,舍利弗!师子兽王大吼之时,其余小虫能堪忍不?”
“不也。世尊!”
“又如香象其所负重,诸驴骡等能堪忍不?”
“不也。世尊!”
“又如释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,贫穷之人能堪忍不?”
“不也。世尊!”
“又,舍利弗!于意云何?如金翅鸟王所有势力,鹫鸽等鸟能堪忍不?”
“不也。世尊!”
“如是,舍利弗!菩萨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势力,所有之罪依出离智,得见诸佛及得三昧,
非一切众生、声闻、缘觉所有犯罪忧悔之事而能得除。菩萨若能称彼诸佛所有名号,常于昼
夜行三事者,得离犯罪及诸忧悔并得三昧。”
尔时,优波离从禅定起,诣世尊所。到已,头面礼足,却坐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向
于静处独坐思惟,生如是念:‘如来说此波罗提木叉清净之戒,应当善学,为声闻缘觉菩萨
乘故说如是言,宁舍身命不舍于戒。’世尊!若佛在世及涅槃后,云何名为声闻乘人波罗提
木叉?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波罗提木叉?世尊说我于持律中最为第一,我当云何为他广说?今
从世尊面闻受持逮无所畏,然后能为他人广说。我于静处独坐思惟生如是念:‘我今应当诣
世尊所,问比尼中决定之义。’今此大众诸菩萨等,及比丘僧悉皆集会。善哉!世尊!唯愿
说之。”
尔时,世尊告优波离:“汝今当知,声闻乘人有异方便、有异深心持清净戒;菩萨乘人
有异方便、有异深心持清净戒。所以者何?声闻乘人有异方便、有异深心;菩萨乘人有异方
便、有异深心。优波离!声闻乘人虽净持戒,于菩萨乘不名净戒;菩萨乘人虽净持戒,于声
闻乘不名净戒。优波离!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净持戒,于菩萨乘不名净戒?优波离!声闻乘
人不应乃至起于一念欲更受身,是则名为声闻乘人清净持戒,于菩萨乘最大破戒名不清净。
云何名为菩萨乘人虽净持戒,于声闻乘不名净戒?优波离!菩萨乘人于无量劫,堪忍受身不
生厌患,是则名为菩萨乘人清净持戒,于声闻乘人最大破戒不名清净。
“又,优波离!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,声闻乘人持尽护戒;菩萨乘人持开通戒,声闻乘
人持不开通戒;菩萨乘人持深入戒,声闻乘人持次第戒。优波离!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不尽
护戒,声闻乘人持尽护戒?菩萨乘人持戒之时,于诸众生及与他人应当随顺;声闻乘人不应
随顺。优波离!以是义故,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,声闻乘人持尽护戒。
“优波离!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开通戒,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?优波离!菩萨乘人,以
日初分有所犯戒,于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戒身;以日中分有所犯戒,于
日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戒身。以日后分有所犯戒,于夜初分思惟当得一切
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戒身。以夜初分有所犯戒,于夜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
戒身。以夜中分有所犯戒,于夜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戒身。以夜后分有所
犯戒,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,菩萨尔时不破戒身。以是义故,菩萨乘人持开通戒,声
闻乘人持不开通戒,菩萨不应生大惭愧,亦复不应生于悔缠。优波离!声闻乘人数数犯罪,
即时破失声闻戒身。所以者何?声闻乘人应当持戒断一切结如救头燃,所有深心为涅槃故。
优波离!以是义故,声闻乘人名持不开通戒。
“优波离!云何菩萨乘人持深入戒,声闻乘人持次第戒?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,受五欲
乐游戏自在,受诸乐已,未曾捐舍发菩提心,菩萨尔时不名失戒。所以者何?菩萨乘人有于
后时,善能护持菩提之心,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。菩萨乘人不应一时于一身中尽一切
结,应当渐渐尽一切结,善根成就非不成熟;声闻乘人如救头然,乃至一念受身不应生喜。
以是义故,大乘之人持深入戒,声闻乘人持次第戒。菩萨乘人持开通戒、持不尽护戒,声闻
乘人持不开通戒、持尽护戒。所以者何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,具大庄严乃可得成。
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,不应生于厌离之心。
“优波离!如来观察筹量,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,不应一向说离欲法,不应一向
说速疾法。常当为说发欢喜心相应诸法,常应为说甚深无难无悔缠法,常应为说无聚无碍空
无之法。闻此法已,常乐生死不生忧悔,亦能满足菩提之行。”
优波离白佛言:“世尊!或有欲相应心而犯于戒,或有瞋相应心而犯于戒,或有痴相应
心而犯于戒。世尊!菩萨犯戒,于欲相应心、瞋相应心、痴相应心,何者为重?”
尔时,世尊告优波离:“若有菩萨如恒河沙欲相应心而犯于戒,或有菩萨因一瞋心而犯
于戒,等住菩萨大乘之道,因瞋犯者当知最重。所以者何?因瞋恚故能舍众生,因贪欲故于
诸众生而生亲爱。优波离!所有诸结能生亲爱,菩萨于此不应生畏,所有诸结能舍众生,菩
萨于此应生大畏。